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感染伊科11型腸人工植牙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在值腸病毒流行期,疾病管制署再次呼籲,嬰幼兒照顧者應落實手部衛生,有症狀者台北植牙應避免接觸嬰幼兒,一旦發現嬰幼兒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帶至醫療院所接受診治。
疾管署表示,這名新增個案為東部新生男嬰,出生9天後因發燒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並陸續出現心跳加速、活動力下降、四肢肌張力弱等情形,雖醫院及時給予治療,仍不幸於發病一週後因多重器官衰竭微創植牙及新生兒敗血症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活動假牙重症。
經由衛生單位調查發現,個案出生後均待在醫院,該醫院之前並無其他疑似腸病毒病例,個案父母及醫護人員等接觸者亦無疑似症狀,不排除為遭無症狀者傳染。
根據疾管署統計顯示,上週(6月17日至6月23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共11,510,較前一週下降8.5%,可能是上週適逢端午連續假期,導致就診人次可能受醫療院所休診影響,以急診就診病例千分比來看,則與前一週呈持平。
全口重建的價格是由患者經評估後所選擇的治療計畫而定,價差有可能在10倍以上,原因在於,第一,患牙患者可能有牙周病,而牙周病有輕重程度之分;第二,假牙的重建可以是傳統的固定假牙或是活動假牙,也可以選擇現今最為流行的人工植牙或是覆蓋式植體支撐的活動義齒;第三,患者是否需要矯正治療…等這都與整個全口植牙療程、費用有關。另外牙醫師的學經歷及品質的堅持都決定了總費用的高低,而並不是單門一科可以完成的,所以建議你如果需要全口重建,可找大醫院或是聯合專科的牙科診所進行治療。
疾管署指出,新生兒可能藉由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一般於出生後1至14天發病,感染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症,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
同時也提醒準媽媽產前14天至分娩後如有發燒、咳嗽、喉嚨痛、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家中成人或幼兒等接觸者應落實以肥皂勤洗手,如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植牙跟固定假牙哪種比較好?別急著下決定,先了解差異後再選擇:通常缺1顆牙就會植1個人工牙根,做1顆植牙,只需要處理單一區塊;但如果要裝戴牙橋,就必須修磨前後牙齒。首先,製作牙橋需要破壞齒質,這項工作將使前後2顆原本健康的牙齒變得虛弱。另外,如果把修磨牙齒後,假牙套上去的精密度若沒有達到一定水準,就很可能鬆開,造成蛀牙。假設某位病患做3顆假牙,若狀況不好,5、6年後不密合的假牙開始蛀牙,此時病人不會立馬發覺;10年後因為蛀到神經的劇烈疼痛而就醫,才發現是假牙的問題,只能含淚把假牙拆掉。一開始3顆加上後來重做,這筆錢加起來根本不輸植牙。看到這個例子,大家應該重新考慮植牙的可能與合適性,由於植牙不需要修磨前後牙齒,不破壞就比較不容易蛀牙,可見植牙比起假牙更有優勢。可是對恐懼感比較重的患者來說,比起植牙,做3顆假牙更安心。因此,遇到這些患者時,醫師通常不建議植牙,如果無法克服恐懼感,產生逃避心態反而更糟。讓病人做選擇時,首先考量他瞭不瞭解植牙的好處,以及跟假牙之間的差異性;第二是能否克服恐懼,如果沒有辦法,植牙就不見得是優選,此時會建議病患使用固定假牙就好,不一定要植牙。